近年來,涪陵區通過試點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突出三個結合,創新四種方式,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建設力度,村容村貌大為改觀,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全區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達98%以上,覆蓋常住人口比例達92%。
藺市鎮連二村2組夏文超家干凈整潔的院壩
村村設垃圾箱,回收生活垃圾,12月18日,記者來到涪陵區藺市鎮連二村2組村民夏文超家,只見一樓一底的白灰色磚房被郁郁蔥蔥的果樹及桂花樹包圍,院壩干凈整潔,屋內收拾得整整齊齊。
藺市鎮桃園村2組村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
“以前有些村民的生活垃圾都是扔到院壩外公路兩邊,現在大家都自覺扔到垃圾箱內。”夏文超說,村干部遇到他們常講“要愛干凈、不要亂扔垃圾”。大家也相互監督,慢慢地就養成了好的生活習慣。夏文超打掃完院子的衛生,把垃圾倒進不遠處的垃圾箱里。“現在,農村也像城里一樣擺放著垃圾箱,家里的垃圾也能做到隨時掃隨時清了。”夏文超說。“以前,大家的環保意識不強,家家戶戶門口堆著柴火,垃圾隨手亂扔,每當刮大風,天空中便會飄起塑料袋等垃圾,臭味刺鼻。”回憶以前村里的環境,夏文超的鄰居許遠華十分感慨。當日,記者在該村走訪發現,昔日垃圾散落、污水橫流的場景不見蹤影。村子里,一個個擺放在居民點和農戶聚居點的生活垃圾收集箱格外引人注目。“有了這些垃圾箱,垃圾能及時運走,解決了垃圾圍村問題。”該村黨支部書記陳春明說,村里通過制定環境衛生村規民約,設置環境衛生評比公示欄,評選“環境衛生示范戶”等辦法,引導村民分類定點投放垃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藺市鎮政府副鎮長彭勇介紹,近年來,該鎮啟動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連二、桃園等24個村(社區),設置了生活垃圾箱,每天由專用垃圾車進村清運,將垃圾運送到垃圾焚燒發電廠集中處置。“可別小看了這些垃圾箱,上面有保潔員、清運員、監督員的名字,只要垃圾箱裝滿垃圾,村民一撥打他們的電話,垃圾車就會來清運。它改變了村民的生活習慣,改變了農村的衛生面貌。小小垃圾箱改變了大環境!”彭勇說,下一步,他們將強化檢查監督,抽調專人組成督查組,對各村環境衛生保潔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目前,藺市鎮在24個村(社區)配備專職保潔環衛工人310名,垃圾車19輛,垃圾箱80個,垃圾桶3500個。像藺市鎮一樣,全區涉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置的24個鄉鎮街道308個行政村,村村配備了專職保潔環衛工人、垃圾車、垃圾箱、垃圾桶,確保所屬區域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置。
車廂車間無縫對接,垃圾無漏撒在新妙鎮甘家坪村垃圾中轉站,記者看到兩套壓縮式垃圾轉運箱擺放在中轉站,工作人員正清洗垃圾中轉站的地板,一側墻壁上掛著一塊“操作注意事項”牌和一塊“垃圾壓縮機操作規程”牌。
新妙鎮甘家坪村垃圾中轉站
環衛工李師傅將垃圾車開到這里后,在工作人員楊偉的指引下,進入卸料區域,傾倒垃圾。同時,楊偉及時收集卸料時散落的垃圾,待垃圾車離開后立即進行沖洗,保證場地干凈清爽。 “三四車垃圾壓縮成一塊重約10噸的垃圾塊,由環衛車運到位于石沱鎮的涪陵——長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集中處置。垃圾壓縮后,縮小了體積,提高了運輸效率。”涪陵區玉環固體廢物污染處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劍純說,新妙鎮甘家坪村垃圾中轉站2017年2月改建投用,占地面積852.8平方米,設計日處理垃圾23.47噸。目前,主要負責新妙鎮和增福鄉32個村(社區)5萬村民的生活垃圾,日處理生活垃圾7~13噸。“這種現代化垃圾中轉站,工作時全封閉,同時消毒滅蠅,即使在夏季,也不會產生難聞的氣味。”胡劍純說。涪陵區城市管理局城鄉環衛科科長嚴瑋介紹,涪陵區自2015年9月1日啟用青羊垃圾中轉站以來,到今年已有15座垃圾中轉站投用。預計到2020年,全區將建成農村生活垃圾中轉站21座,鄉鎮覆蓋率將達100%。
突出三個結合,創新四種方式,藺市鎮和新妙鎮農村村容村貌的改變,是涪陵區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縮影。早在兩年前,為進一步推進涪陵區美麗鄉村和新農村建設,全面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涪陵區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眾、便于轉運”的原則,全力開展農村環衛設施配套建設工作。全區規劃建設鄉鎮垃圾中轉站21座,目前已建成投用15座,在建6座。設備配置方面,前端收集設施全區共配置了垃圾桶44090個,其中配置120L垃圾桶27556個、240L垃圾桶16534個,配置三輪摩托車308輛(用于收集垃圾);中端收運設施配置了5噸自壓式垃圾車5輛、1噸鉤臂車45輛、5噸后壓式垃圾車8輛、2立方米垃圾箱1448個;未端轉運設施配置了20立方米垃圾箱55個、17噸轉運車13輛。實現了農村環衛設施設備配置全覆蓋,形成了有效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體系。目前,全區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達98%以上,覆蓋常住人口比例達92%。
環衛車將垃圾運輸至位于石沱鎮的涪陵——長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集中處置
通過試點,涪陵探索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三個結合”,創新四種方式。“三個結合”:一是與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相結合。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并率先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二是與推進河長制工作相結合。加大對次級河流、支流、河湖河岸的垃圾清理和監管力度,有效避免向河湖亂倒生活垃圾;三是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將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列為脫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既達到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目的,又為貧困戶脫貧奠定一定基礎。
創新四種方式:一是打造示范帶動方式。選擇基礎條件不同的村(社區),全力打造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示范點,打造了藺市鎮連二村、武陵山鄉樂道村等示范點,既宣傳了典型,又鞭策了后進。二是建立集中整治方式。按照“政府主導、鄉鎮主體、村居實施、群眾主動”的工作思路,明確鄉鎮(街道)的主體責任,由鄉鎮(街道)負責牽頭,以村(社區)為單位具體組織實施,每個季度至少開展一次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三是推行垃圾分類方式。結合涪陵區實際,按照“先易后難,先粗后細”的基本原則,將農村生活垃圾簡易分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其中,可堆肥垃圾由農戶自主填埋或堆肥,可回收垃圾由村民或村保潔人員賣給廢品收購點,不可回收垃圾通過收集、轉運至焚燒發電廠無害化處理。在藺市鎮連二村、武陵山鄉樂道村試點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為全區開展農村生活垃極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打下基礎。四是創新垃圾轉運方式。整合各鄉鎮垃圾中轉站、轉運車輛等現有資源,打破以往鄉鎮垃圾中轉站區域界線,全區分為8個片區,打破行政區域界線,統一制定片區運輸線路,采取就近運輸的原則,建成鉤臂式垃圾車與后壓式垃圾車協同作業的轉運模式,盡可能降低轉運設施設備的投入和運行成本。
建立四大機制,確保長效治理,通過不斷探索,涪陵區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治理方法和機制,形成農村環境衛生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一是落實主體責任,實現了責任主體重心下移,形成“區級抓鎮級、鎮級抓村級、村級抓社級、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二是將農村環境衛生納入村規民約,做好“門前三包”,明確了村民責任和義務;三是建立了“區級、鄉鎮(街道)、村(社區)、村民小組、農戶”的逐級評比機制,讓評比工作最終落實到戶;四是建立了月巡查和季度檢查制度,并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納入市政對鄉鎮市政管理工作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區財政每年安排資金用于“以獎代補”,對考核排名獲得一、二、三等獎的鄉鎮(街道)給予適當補助,對排名靠后的通報批評。加強發揮村級基層組織的作用,利用“村規民約”“一事一議”引導村民適當繳納衛生費,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村一策”。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機制,持續推廣推行衛生約束機制、衛生評比機制、考核獎懲機制和監督機制等長效管理機制,促進全區農村生活垃圾長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