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容應對日益增多的城鎮生活垃圾?兼具市場優勢與環保無害化處理的焚燒發電成了“必選項”。在我國,垃圾曾被簡單粗暴地以填埋方式處理,既侵占土地又污染土壤。目前我國大中城市年均產生生活垃圾達1.58億噸,許多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困境。這些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如果用填埋的辦法來處理這些垃圾,一年大概要占用50多個西湖。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處理比例為57%,焚燒比例為40%。“過去垃圾處理所主要依仗的三種方式中,傳統的填埋與堆肥處理方法正逐漸減少規模與比例。”再考慮到焚燒發電附加的經濟效益,焚燒或許是未來中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較優選擇。從項目經濟性層面來看,假設一個典型垃圾焚燒項目的設計處理能力為1000噸/日,噸投資成本為45萬元,總投資成本為4.5億元。而在相同產能(1000噸/天)前提下,填埋場需要89.57萬平方米的土地,焚燒僅需要7.26萬平方米,而總投資焚燒不超過填埋的2倍。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到2020年,我國垃圾發電處理規模目標接近60萬噸/日。在農村垃圾處理比例逐年提高的預期下,使得垃圾焚燒發電的市場需求會在較長時間內維持著較高的增長空間。同時,隨著環保標準的不斷提升以及社會對環保設施的不斷關注,老舊焚燒設施的提標技改或改造市場不斷擴大。前述分析人士指出,根據“十三五”規劃至2020年全國還有21.29萬噸的規劃空間。2019年全國擬在建的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質發電等處理項目已超過424個,覆蓋29個省市自治區。目前來看,2019年部分地區的垃圾焚燒項目擬建項目總數并不算多,但實際上多地早已出臺了后期的規劃建設空間。
具體如下圖所示:
相對應地,前述總投資約2518.4億元。從垃圾焚燒產能分部來看,浙江、江蘇、廣東三省垃圾焚燒產能已超過3萬噸/日。其中“十三五”期間計劃新增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前五名的省份依次為廣東、安徽、江蘇、浙江和湖南。從待建設施規模來看,廣東仍有5.63萬噸/日設施規模需要建設。業界預測,初步新增焚燒項目規模較大且將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隨后將逐步向中西部及二三線城市轉移,項目平均規模也隨之下降。而依靠垃圾發電補貼和處理費補貼,焚燒廠早已走向資本化運營道路。建設一個垃圾焚燒廠也面臨著一次性投資大,占用資金周期長,運行費用相對較高等問題。但一旦建成又會形成持續穩定高的現金流。現在針對垃圾焚燒項目,各地的單價不一,有幾十元到兩百元不等,而在這背后,關鍵就是垃圾焚燒的環保控制不同。目前垃圾焚燒行業中垃圾處理部分收入主要來自政府補貼,加上電價補貼,二者合計收入占比約60%。同時垃圾焚燒發電也屬于基礎性民生需求,垃圾焚燒發電廠在噸垃圾上網電量不大于280度時可以享受國家0.65元/度的電價補貼政策,高出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實行兩級分攤。從現金收入比來看,2017年垃圾焚燒發電現金收入比超過100.68%,高于其他細分行業。也正基于此,多數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處于8%-12%的基本盈利水平。按照一般項目建設周期2—3年來看,垃圾焚燒上市公司業績在未來2—3年內將加速釋放。中國環聯表示,從整體上看,目前行業龍頭在項目經驗、技術、模式以及品牌等方面優勢明顯。這也意味著,垃圾焚燒發電“強者恒強”格局也將愈發凸顯。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3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