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微塑料往哪兒跑 一場回收利用的謀變要來了
上傳時間:2019-09-20 09:12:00
此前一段時間,關乎“三峽水怪”的消息甚囂塵上。從流傳的視頻看,江中心有個類似“巨蟒”一樣的黑色怪物隨波漂流。9月17日,安徽池州相關部門揭曉答案:經打撈上岸查看,該黑色物體是某一造船廠廢棄的塑料氣囊。這塊長約20米的氣囊迄今被放置在碼頭,稍后將作為廢棄物品處理。事實上,塑料不僅僅是公眾關注的問題,也是近年來環境治理研究的熱點,而這也源于塑料、橡膠等污染物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覷。研究認為,塑料產品由于主要成分為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在自然環境中可能數十至數百年不會被分解。尤其在水里能存在數百年時間,很難降解。“全球90億噸的塑料制品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這個數字是觸目驚心的。”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祝興祥曾如是說道。為了減少“白色污染”,中國早在2008年就開始實施限塑令。但限塑令也并非如同傳言一樣毫無效果,它的效果主要局限于超市購物袋等正規商品零售場所的塑料袋使用量。而比塑料更廣泛存在的,還有“海洋中的PM2.5”——微塑料。由于微小,在環境中肉眼往往難以看見。公開資料顯示,粒徑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被稱為微塑料,通常以碎片、纖維等形式存在。但目前在科學上還缺乏嚴格定義。由于尺寸小且更易進入生物體內,吸附和轉移其他污染物的能力也更強。但要弄清這些微塑料顆粒的來源并不容易,這取決于位置、塑料大小和類型、還有天氣條件。迄今,還缺乏足夠的信息來得出確切結論。近年來,無論從海洋到陸地、赤道到兩極,都有微塑料被檢出。2019年7月,科學家在北極鉆取的冰芯中發現塑料微顆粒,意味著塑料作為污染物已經遠及地球上最偏遠水域。另據《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渤海、黃海、南海海域4個監測斷面表層水體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為0.42個/立方米。源于中國科學報2019年4月的報道稱,研究結果顯示,長江中下游的微塑料濃度均值約為每平方千米50萬個微塑料顆粒。“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王菊英副主任表示,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積物當中,都發現有微塑料的存在。從陸源看,污水大量排放以及垃圾堆放等是微塑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另據權威媒體報道,在日常清洗衣物過程中,每次清洗可產生1900多個微塑料進入廢水中, 單位體積廢水中的微塑料量級可達100個/升以上。如何防范微塑料污染成為當前新一輪環保攻堅戰的重要命題。近年來,一場從流域、河口、近海到大洋,再到極地的規模浩大的微塑料監測和研究行動正在陸續展開。自2016年起,科技部便已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項目。2017年,中國首次將海洋微塑料監測范圍擴大至大洋及極地領域。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要積極應對塑料污染,積極推廣可循環可降解替代產品,增加綠色產品供給。”那該如何減少微塑料對食物鏈、環境等的影響?通過生物降解塑料的科研方向已被據大多數的科學家認同,與此同時,全生物基降解塑料和生態塑料等可降解塑料的研發及市場推廣。目前中國微塑料的研究、治理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業內認為,相關措施對于清除微塑料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誠如廢水處理措施可以去除廢水中90%以上的微塑料。但若提及從根源上根治微塑料污染,相較于焚燒、填埋而言,回收利用處置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而要有效地回收利用塑料袋和大量的塑料制品,垃圾分類是第一步。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3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