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對于我們個人來說,把垃圾一扔好像就和自己沒關系了;但對于我們的城市來說,這卻是千鈞重負。這些被我們忽略了多年的垃圾,終于迎來了自己的“主場”,“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一語落地,全國多個城市緊跟這股“潮流”紛紛實施起來。垃圾分類重在“分類”,具體要怎么分呢?以下是率先實施垃圾分類城市分類標準:
從表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城市的垃圾分類都大同小異,左不過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但能演變到如今的“四分法”著實不易,經歷了多少年的“風吹雨打”和“摸爬滾打”,這其中“苦楚”想必上海和北京深有感觸。就拿北京來說,從1996年開始了垃圾分類慢慢長路。一開始北京設置了廢電池回收箱,很多市民和學生自發自覺的投放和收集廢電池;到1999年,垃圾分類有了初步的標準,分為“有機類、無機類和棄土類”三種;2002年,人們開始有意識的收集廢塑料瓶、廢紙和廢鋁罐,并設立了專門的垃圾桶進行回收;2010年,三種分類標準演變成了“可回收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桶表面也一改往日的單一顏色,分別用“綠、藍和灰”進行區分,最后演變為上述提到的北京“四分法”。
北京垃圾分類“成長記”,同樣,上海也花費了十余年的時間,對垃圾分類的標準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改變,一共經歷了五種不同的分類標準:從1995年開始,直到2014年提出了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四分法”,一直沿用至今。
上海垃圾分類“成長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垃圾分類的標準越來越趨于完善,也越來越容易被我們所理解。據了解,實施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同時在制定分類標準時也會考慮到垃圾的特性、末端處理方式等。像餐廚垃圾可以經過生化、堆肥處理得到化肥,可回收物可以通過再生回收處理循環利用,其他垃圾可用于焚燒發電,而有害垃圾則是對人體有害的廢棄物。浪費了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善垃圾分類標準,有什么意義呢?未來固廢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精細化處置,而實現這一方向的前端重要抓手就是垃圾分類,這意味著,垃圾分類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固廢產業鏈利潤的重新分配和體系化建設的主要推手,相對應的,也會催生和帶動相關服務產業,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